今天的信息铺天盖地,我总会有一种被过多信息干扰的感觉。 今天的很多消费者、读者也是一样,被支离破碎的信息打扰着。 我想如果我们致力于做营销,那是不是应该先研究一下营销这件事儿,目前是个什么模样?我们又该如何从这个基点出发,争取走在前面? 这里,给大家分析了一个新营销基本面。
1. “人” 的视角
把你想抓住的用户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,数据就要尽量研究到用户级别。即使你无法得到一个人的完整信息,至少是尽可能整理出你能接触到的所有信息。 想起一个例子,在小程序兴起的2016年,某名不见经传的做健身塑形内容的团队,很有眼光地做了一个小程序,他们建了一个减肥健身的知识库,同时以很低的价格出售自己品牌的小周边。 

他们做小程序的最大目的,是通过小程序登陆和自己搭建的一个小型用户后台,获得了用户的头像、登陆频次、甚至电话,并和自己公众号的粉丝做对应。 就是这些半人工打通的数据,让他们真的了解到自己的粉丝,也找到了自己可以做差异化的方向。他们分析人群对内容的感兴趣分布,打电话给活跃用户做调研,询问减肥或健身的进度。
他们惊奇的发现,60%的活跃粉丝,是屡次减肥失败的人,他们关注了大量的减肥、健身公号,每天花很多时间刷减肥健身的帖子,超过他们运动的时间。 于是,他们意识到,当今大家减肥、健身的痛点,不是不知道怎么做,是来自用户赤裸裸的呐喊:“臣妾真的做不到呀!”
正是这个洞察,让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他们认为这群读者需要的是适时的心理关怀——要在心理刺激+安抚上做出和竞品的差异化。
心理刺激法
他们推出了一个标价昂贵的训练课程,但是只要完成后可以返还90%的学费,很多人为了真金白银的刺激而坚持练习,那套课程的有效率史无前例的高,很多人减肥获得突破,捷报连连,更多人开始为这个课程做口碑传播。
心理安抚法
他们找了专业人士研发了一套减肥期间的心理课程,这个课程虽然价格不菲,但是加入他们金牌减肥课程的学员都可以免费获得,以确保他们的学员有专业人士的心理疏导和陪伴。 在减肥、健身的一片红海中,一个原本资金优势不足、产品没什么特别之处的团队,生机勃勃的存活下来了。
采访创始人之一时,他提到这最应该归功于2016年的那次用户信息收集和打通,他们得到的数据虽然很有限,却是串联起一个人的前后行为,通过分析,找到典型。再一通通电话拨过去,最终找到了一个关键信息。
理解“一人”,是要看他的前后连续行为的。
就算完美的数据打通实现不了,至少用眼前能抓住的行为数据去理解一个用户。用时间的纬度去理解用户,就不能只看他在一处做了什么,这样的信息很可能会误导你。
2. 互补的 “两面”
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,用户都有两面:线上数字化的自我与线下实体的自我。 新营销的挑战在于,我们需要同时收集这两部分的信息(也可以理解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,比如上面健身的例子,给用户打电话做调研,收集的基本是定性数据)。
通过对比与结合,才能知道用户到底是谁?究竟在想什么? 今天,一部分人会神化线上数据的价值,一部分怀旧的人仍旧主要依靠经验做决策,这可能都是看不清时局的表现。
在这个用户两面性共存互补的信息时代,新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尽可能将两个世界里的用户数据拉近、整合到一起,还原一个更完整、真实的用户。
这个过程是用户信息的匹配、关联和分析。 我们想要的是最能还原用户真实心理的信息。所以,从线上、线下搜集的信息中,找到共振或矛盾,可以激发新的营销策略。
举一个剃须刀的例子。2017年,一个知名剃须刀品牌的市场营销团队,打算更新他们的消费者画像,因为近2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数据下滑,他们想知道如何扭转局面,夺得更多的份额?
调查团队先是通过搜索、浏览商城网页等数据,分析了市场上对剃须刀感兴趣的人群画像,对剃须刀表现出强烈兴趣的人主要分布在20-39岁,以男性为主。
营销人员反思他们的投放、营销、广告创意等策略,并没有发现突破点。 反而是来自线下零售店员工的一句话启发了营销团队,“ 现在来买很贵剃须刀的,大部分都是女顾客。” 同时,另外一份数据报告也揭露了这个有趣的现象: 他们的线下门店卖掉的剃须刀70%的直接购买者都是女性。线上+线下的总销售中,60%来自女性的买单。她们也比男性表现得更舍得花钱——女性顾客的客单价远高于男性。 原本以为剃须刀是男性的刚需,却发现他们大部分人的剃须刀都不是自己买的。女性钟爱给男性送剃须刀作为礼物,而且各种关系都可以送:男友、老公、老爸、同事、朋友。。。
营销人员意识到剃须刀除了本身的功能外,其实还多了一个属性:女性的社交货币。意识到这一点后,他们开始改变自己的市场策略。比如,广告的拍摄主角从单独的男士变成了情侣、家庭等,给女性观众留下一种温情脉脉的憧憬,加深了品牌印象高端的机型更加注重外观的设计,突出刀架的立体感、科技感、品质感,因为这些正是女性顾客决策的关键因素:好看。
最终,这个品牌在剃须刀市场重振雄风,因为他们即看到了线上的行为数据,也结合了线下的购买场景。消费者在线上的数据可能失真,这部分要靠线下的挖掘来补全。
3. 擅用 “3D”
3D是指 3类 Data(数据): 大数据、小数据、实验数据。
大数据洞悉趋势,观察重大的改变,做出有据可依的预测。这里略过不谈。
小数据
我们再看小数据。小数据是指需要新的应用方式才能体现出具有高价值的个体的、高效率的、个性化的信息资产。 小数据可以是小样本量的数据,可能他们不够统计学实验的门槛,但是却我们可以搜集的数据,它更容易得到也更容易被理解,最重要的是,它更容易直接产生可执行的动作,从而带来有形的价值。
小数据往往是找到用户真相的切入点。 如果是几十个用户的数据,看上去非常个性化,提供的信息也有限。但是,这些数据提供了更多和社会角色、生活背景、生活细节有关的信息。 换句话说,小数据加深你对终端用户的理解,完全可以帮助你分析这类用户的真实需求。
举个例子。 一家知名汽车品牌为了配合当月的优惠活动,在某个汽车媒体网站上打了广告。这个渠道吸引的用户,平均转化率很低,只有0.21%。同时,营销人员找到了其中一个转化率为0的广告来源,拿着这波用户的热图做了典型性分析。进一步挖掘这部分用户行为发现:这群转化率为零的用户,比普通用户对页面的研究要更深入、更积极。
这说明这群人不是不感兴趣,而是研究一番之后发现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或者没有找到想要的内容。哪里不符合预期呢? 原来那个广告的海报上,展示了该车型的5种颜色,但是页面的介绍图片里只放了白色一种,当营销人员主观认为车主只会对性能、配置感兴趣的时候,现实却打了脸。更多用户是被丰富的色彩吸引,点进来猛翻一通图片,发现就一个颜色,失望离开了。
得到这个洞察,营销人员改了落地页的图片,将5种颜色的照片都放了上去,结果,整体转化率提升到了1.4%。数据的背后是人,多去研究触手可及的小数据,十分有效。
实验数据
实验数据是我觉得价值被低估的一类数据,很多营销人不以为然。随着更快、更灵活的AB测试技术、以及一切可以减少我们试错成本的技术的出现,这部分数据是即将被新营销人广泛应用的“新能源”。 实验获得的数据,无论成败,都因为是在实践中获得的,而具备指导价值。以前买个教训是很昂贵的。但是随着营销的发展,买教训是一种武器,积累越多实验成果,就积累越多用户的真实反馈。
简述一个例子。 我们的一个教育行业用户,因为想提高页面留资率,决定给那些没留下资料、马上要流失掉的用户设置一个召唤弹窗,引导他们留下资料。 通过数据的基本分析,最受用户关注的2大问题:学校知名度、留学费用。但是哪个话题更对即将离开用户的胃口呢? 用Engage对留资率比较低的频道页开刀, 设置“挽留”弹窗,让即将离开的用户重新被吸引住。他们设计了A/B不同版本,如下图。
然后,只需用 Engage 设置成 A/B 测试模式,按照各自 50%的展示率,对访问此页后打算离开的访客弹出即可。 经过3周测试,运营人员查看了测试结果:A 弹窗将留资转化率提升了 30% ,B 弹窗将留资转化率提升了 56% 。B方案胜出,被采用。这个实验数据产生的用户洞察,也被应用到了其他更多的场景,如下图。
营销人员知道这个阶段,用户更关心费用,干脆直接在费用详情页,设计了一个留学费用计算器的弹窗。用户因此和网站的互动性增强,也获得更多信息,这也进一步提高了留资转化。
回到新营销的基本面:在新营销的种种变化中,我们是有很多可以实际使用的技术和思路的。新营销浪潮来了,或者说浪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,至少我们还有三顶帆:用户视角、线上线下强关联、数据和实验。
如果你也想站在用户视角、通过行为洞察和快速的实验数据得到营销转化率的提升,可以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,一起进步~
